蘭州中山橋結(jié)構(gòu)特點是什么 蘭州中山橋結(jié)構(gòu)特點? 蘭州中山橋結(jié)構(gòu)作用價值
中山橋俗稱“中山鐵橋”,“黃河鐵橋“,舊名鎮(zhèn)遠橋,位于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,被稱為“天下黃河第一橋”。它建于公元一九○七年(清光緒三十三年),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,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。橋兩端分別筑有兩座大石坊,上刻“三邊利濟”和“九曲安瀾”。橋有四墩,下用水泥鐵柱,上用石塊?;⌒武摷芄傲?是后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。1919年,鐵橋受戰(zhàn)火影響,中斷了11個晝,后經(jīng)補修而復通。1942年,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“中山橋”,橋名沿用至今。
中山橋位于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。是蘭州境內(nèi)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。有“天下黃河第一橋”之稱。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。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。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的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。衛(wèi)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里處。稱為“鎮(zhèn)遠橋”。明洪武十八年(公元1385年)。蘭州衛(wèi)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(xiàn)在的位置–白塔山下。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。長5.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。人稱“將軍柱”。柱上鑄有“洪武九年,歲次丙辰,八月吉日,總兵官司衛(wèi)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,系鐵纜一百二十丈”的字樣。
當年的黃河浮橋,用24只大船,橫排于黃河之上。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,以長木連接,鋪以板,圍以欄,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,大木柱45根。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,將船固定在河面上,冬季黃河結(jié)冰則
拆除,春季則又重搭浮橋?!皝锌慈绿一ū?冰泮河橋柳色青”的
詩句,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。蘭州古八景其中一個的“降龍鎖蛟”也是指
這種景色。
光緒三十三年(公元1907年),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
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,動用國庫銀30.669萬兩。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,美國人滿寶本,德國人德羅作技術(shù)指導,將浮橋改建為長
233.3米,寬7.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。初名“蘭州黃河鐵橋”,1942年改為“中山橋”。
鐵橋承建時,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,但歷時僅42年。即1949年,鐵橋受戰(zhàn)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。后經(jīng)搶修雖恢復了通行,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,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。1954年,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,增加了弧形鋼
架拱梁,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,而且還威風凜凜,
絢麗壯觀。
隨著時刻的流逝,蘭州市區(qū)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,結(jié)構(gòu)
創(chuàng)新,工藝先進,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。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,雖然如此,大眾還是敬仰它,觀
賞它,由于它像一部史詩,銘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,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(shù)的畫卷。